两年前,“北大研究生毕业做食堂阿姨”的消息曾引发广泛热议。两年后,当事人黄女士早已离职,这条旧闻却被再次翻炒。拨开舆论迷雾,故事远比标签更复杂。
三联生活周刊近期发布了黄女士的人物专访,26岁的“黄妈”是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硕士毕业生,她选择留校当一名“食堂阿姨”,因何旧闻再炒?“黄妈”其实早已从北大离职。据红星新闻4月9日报道,有博主在社交平台爆料,称早在2023年5月时,黄女士就曾透露自己已从北大食堂离职。4月8日,黄女士向记者表示目前她已从北大离职。
黄女士来自湖南三线小城,父母是公交车司机。她的成长轨迹充满“不完美”:小升初数学不及格;初升高没考上长沙名校;高考数学考砸,重点班垫底;保研北大时是候补第1名,前面有人放弃才被擦线录取。
然而她却在2022年做出惊人之举:放弃央媒和大厂offer,成为北大食堂管培生。面对“浪费教育资源”的质疑,她坦然回应:“先从食堂阿姨一步步做起。在食堂推广健康餐。”
随着“北大研究生毕业做食堂阿姨”的相关话题在网络上引发热议,有人说她“浪费教育资源”,也有人赞她“勇敢做自己”。但更戏剧性的是,两年后她宣布离职,舆论场瞬间炸锅:“果然是作秀!”“积累粉丝为了当网红吧?”
据黄女士当时介绍,2023年7月她从文员转岗成管培生,做食堂阿姨是在轮岗,这份工作是没有编制和户口的,工资和食堂效益也并没有太大关系,她做好这份工作是出于对事业的尊重。
辞职的原因,她本人也在社交平台发布了视频进行解释:一来身处其中才发现学生时代的想法太天真,二来编制无望,理想又不能当饭吃,五六千块钱的工资在北京确实不够花。
毕业后进入北大餐饮中心做管培生,轮岗期间曾在食堂窗口工作过一段时间。这本是一个普通的职业选择,但两年后,它又被翻出来,当做“新闻”集体炒做,因为它精准踩中了当下最热门的情绪——就业焦虑。
黄女士当时应聘的是北大餐饮中心的管理培训生,轮岗结束后,她负责的是健康餐项目策划,而不是真的在窗口打一辈子饭。
媒体刻意模糊了“管培生轮岗”和“长期职业”的区别,把她的经历简化成“名校生被迫干低端工作”,无非是为了制造冲突,收割流量。真正的职业平等,应剥离学历滤镜,而非靠名校光环“镀金”。
这种“高材生做基层工作”引发争议的事儿,也不是头一回了。做正骨师被踢出班级群的北大毕业生、退学摆摊卖土豆泥的复旦研究生等名校学历从事低端职业的案例,即使有刻意制造反差人设收割流量之嫌,背后都有其自洽的选择逻辑,也客观反映了时代的价值观正从注重学历和职业的外在匹配,转向尊重个体选择和内在感受,我们都不吝奉上最真诚的祝福与掌声。
黄女士的职业路径:央媒实习生→大厂打工人→食堂管培生→企业经理。她用行动证明:职业不是终身制服,而是可以随时调整的乐高积木。
现在越是头部高校的孩子越努力,大家的简历里都有相似的科研实习经历,绩点都高得吓人,用人单位能怎么挑呢?挑谁的经历更与众不同,谁的兴趣爱好与岗位更契合。
社会常把职业分为“高端”和“低端”,但现实远比这复杂。黄女士在食堂轮岗,是为未来管理积累经验;她推广健康餐,是将专业知识落地实践。职业的价值,不应仅用收入或学历匹配度衡量。
当黄女士脱下硕士服换上食堂工装,又脱下工装成为企业经理,她用行动演绎了人生真相:职业不是终身制服,而是可以随时换装的游戏皮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