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城一片喧闹,戊午年秋天,也就是咸丰八年九月十六日,这天对于众多苦读多年的学子来说,就像是决定命运的日子。
平龄并非默默无闻的贫寒学子,虽然一向不学无术的他不由得让京城大街小巷都在议论“戏子也能考中进士了”。
条子,就是把纸裁成小条,写清楚诗文哪些地方用哪些字作为标记……考官进入考场,想录取谁,就按照条子寻找,几乎没有失手的。
考试前,考生会事先和考官约定好作弊暗号,通常使用“之乎者也”这类没有实际意义的字,写在纸条上递给考官。
清朝早期,顺治丁酉科场案和康熙辛卯科场案都曾轰动朝廷和社会,很多涉案官员被处决,但惩戒作用并不明显。
到了咸丰年间,科举舞弊之风更为严重,甚至有考官公开对落榜考生说:“何以不递条子?”由此可见,当时的吏治已经十分腐败。
他曾经因为出使朝鲜时,将朝鲜国王赠送的五千两银子全部上交朝廷而受到赞扬,大家都说他是个难得的清官。
这件事持续发酵了二十天,御史孟传金向咸丰皇帝递交奏折,正式举报顺天府乡试存在作弊行为,矛头直指平龄的试卷,说他的草稿和正式卷子不一样。
他非常明白,科举制度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关键,要是这个选拔人才的源头都变得污浊不堪,整个官僚队伍又怎么能保持廉洁公正呢?
就在那天,咸丰皇帝发布命令,让怡亲王载垣、郑亲王端华、兵部尚书陈孚恩、户部尚书全庆等人组成专门的调查小组,彻底调查顺天府乡试发生的舞弊案件。
面对审问,平龄承认自己过去唱过戏,但对于朱卷和墨卷存在明显差异的关键问题,他却含糊其辞,试图转移话题。
但是,光是改几笔字,就能让一份糟糕的试卷变成第七名吗?显然不可能,这背后肯定还有更深、更严重的问题没有被揭露出来。
复查的结果让人非常吃惊,发现五十多份试卷都有明显的作弊嫌疑,其中一份试卷竟然有三百多处错别字,竟然还中了举人。
信息来源:赵尔巽等撰《清史稿·卷三百八十九·柏葰传》载:柏葰以大学士典乡试,坐纵容家人舞弊,论大辟。
这件事的严重程度远超咸丰帝的想象,他立刻下令撤销主考官柏葰的职务,等待审问。同时撤销副主考官朱凤标、程庭桂的职务,接受调查。
他想借着整顿科举考场的机会,一方面打倒自己的政敌柏葰,另一方面也想借此巩固自己在朝廷中的权势地位。
科举制度选拔官员兹事体大,其中怎么可能没有猫腻,最终真相彻底暴露,牵连的官员之多,让人震惊,整个朝廷和社会都为之震动。
信息来源:《清实录·文宗显皇帝实录》咸丰八年十月己丑条载:柏葰身任大学士,典试舞弊,情罪重大,著即行处斩。(中华书局影印本卷二百九十六)
其他牵连案件的官员,有的被撤销官职,有的被流放到边远地区,还有的被扣除俸禄,总共有九十多名官员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惩罚。
清朝衰落时期,政治腐败日益严重,官员买官卖官,请托信函满天飞。这种现象加剧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,使得国家气数将尽。
信息来源:《钦定科场条例·卷五十三·例议》载肃顺奏折:伏查道光年间,童福昌舞弊案内,其子孙永不得应试;今柏葰身为主考,罪应处斩,应请旨即行正法。
如何建立一套真正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机制,让有能力的人脱颖而出,仍然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。